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男子花剑个人赛中,爱游戏体育一位身材瘦高、眼神锐利的小选手格外引人注目,年仅12岁的姜鑫瑞,以未失一局的绝对优势杀入四强,最终摘得银牌,站上领奖台时,他握紧手中的剑,目光沉着,对他而言,那不仅仅是一块奖牌,更是一段自我发现与成长的见证。
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。”姜鑫瑞在接受采访时语气平静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,“站在剑道上,能依靠的只有自己,每一剑都要自己判断、自己出手、自己承担。”
这句话背后,是他六年击剑路上的深刻体悟。
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六年前,当时年仅六岁的他在体育频道中偶然看到一场击剑比赛,立刻被那迅捷而优雅的交锋吸引。“像太空战士一样!”他这样对妈妈形容,父母看出孩子眼中的光,便带他去了当地击剑俱乐部体验,没想到,第一节体验课还没结束,小鑫瑞就紧紧握着那把比他个子还高的花剑,不肯放手。
起步并非一帆风顺,最初两年,姜鑫瑞在同期学员中并不出众,身体素质中等,反应速度也不是最快,同批学员中已有不少人开始获奖,而他仍在为基本步伐和击剑线路苦苦练习。

“那时候有点沮丧,觉得自己不如别人。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但我真的很喜欢击剑,喜欢那种两个人之间纯粹的博弈。”
转变发生在他九岁那年,一次地区比赛中,姜鑫瑞首轮即遭淘汰,下场后躲在更衣室不肯出来,教练找到他时,发现孩子在默默流泪。
“还记得教练当时对我说的话。”姜鑫瑞说,“他问我是为输比赛哭,还是为觉得自己不够好哭,我说两者都有,教练告诉我,比赛结果只能代表当天那一时刻的表现,但自我价值不是由奖牌决定的,击剑最大的魅力不在于战胜别人,而在于不断超越自己。”
这番话成了姜鑫瑞击剑道路上的转折点,他开始调整心态,不再过分关注比分和名次,而是专注于每一个技术细节的打磨,每一场比赛的自我提升。
去年夏天,姜鑫瑞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击剑夏令营,在那里,他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少年选手,高强度训练中,他第一次意识到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的真正含义。
“有一次实战训练,我连续输给同一个对手五次。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每次下场,教练只会简单指出问题,不会告诉我具体该怎么应对,第六次上场前,我突然明白了——教练不会永远在身边指导,关键时刻必须自己思考解决方案。”
那第六次交锋,姜鑫瑞调整了战术节奏,终于击败了对手,他形容那一刻“像是突然开窍了”,不仅理解了战术调整的重要性,更领悟到独立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。
这种领悟很快在实战中得到验证,在今年三月的省级选拔赛中,姜鑫瑞在半决赛遇到了一位曾经多次击败他的对手,前两局双方战成平手,决胜局中,对手连续得分,将比分差距拉大到4分。
“当时我感觉心跳加速,几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。”姜鑫瑞描述那关键一刻,“我看向场边的教练,他只是对我做了一个深呼吸的手势,我突然意识到,这一刻没有人能帮我,只能靠自己冷静下来。”
姜鑫瑞走到剑道末端,闭上眼睛做了几次深呼吸,重新调整战术,回到场上后,他像换了一个人,连续打出5记精彩得分,最终以两分优势逆转比赛。
“那场比赛后,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自信。”姜鑫瑞说,“自信不是相信自己一定会赢,而是相信自己能够应对任何情况。”
这种赛场上的领悟也延伸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中,曾经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的姜鑫瑞,现在能够从容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报告;曾经因害怕失败而回避挑战的他,现在主动参加各种活动。
他的班主任老师注意到了这种变化:“击剑训练让姜鑫瑞变得更加沉稳和有条理,他学会了如何面对压力,如何独立解决问题,这些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同样重要。”
姜鑫瑞的父母也为孩子的成长感到欣慰。“最初只是希望他有个体育爱好,没想到击剑带给他如此大的变化。”姜鑫瑞的父亲说,“现在他更加自律,每天自己规划训练和学习时间,遇到困难也不再轻易求助,而是先自己想办法解决。”
对于未来,这位击剑小明星有着清晰的规划:“短期目标是入选国家少年队,长远目标是站上国际赛场,我知道这条路很难,但每一次比赛都让我更加确信——只要足够努力,并且相信自己,就没有什么不可能。”
击剑馆的墙上挂着一句名言:“剑道是诚实的,它从不欺骗,你付出多少,它就回报多少。”这句话恰如姜鑫瑞的写照,每一次出击,每一次防守,都是他与自己的对话;每一分获得,每一分丢失,都是他成长的阶梯。
离开剑道,姜鑫瑞只是个普通的十二岁少年,爱笑爱闹,有着这个年龄该有的稚气,可一旦戴上面罩,握紧手中的剑,他就像换了一个人——目光如炬,全神贯注,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决断。
那块银牌现在放在姜鑫瑞的书桌上,每天提醒着他:奖牌会褪色,但比赛中获得的自信与独立精神将会伴随一生,对于这位击剑少年而言,脚下的剑道无尽延伸,每一次交锋都是与自己的对话,每一次比赛都是走向更加自信的自己的旅程。

剑道之上,唯有自信与自我超越——这就是姜鑫瑞,一位在进攻与防守之间找到自我的击剑小将的故事。
评论列表